本文作者:食戟社
判断食物是否可食用,需结合外观、气味、质地变化,以及储存时间和方式综合判断,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:
一、基础判断三要素
1、 看外观:肉类发灰、发绿;果蔬出现斑点、软烂流水;面食发霉长毛,这些都是变质信号。
2、闻气味:正常食物有本身的香味(如肉类的腥香、蔬果的清香),若出现酸败味、腐臭味、哈喇味(油脂变质)、霉味等异常气味,基本可判定变质。
3、 摸质地:肉类、鱼类手感发黏(非本身的湿润感);蔬果捏起来软烂无弹性;豆制品(豆腐、豆干)表面发黏、易碎,都可能已变质。
二、特殊食物的变质信号
1、主食类:馒头长绿毛、黑毛,大米出现红、灰绿色霉斑,需直接丢弃。
展开剩余57%2、果蔬类:椰子汁浑浊说明变质;甘蔗红心含剧毒,绝对不能吃;发芽土豆需深挖芽眼及周围组织(芽眼含龙葵素),若发芽较多建议丢弃。
3、 蛋白质类:死蟹易产生尸胺毒素,不建议食用;冰淇淋有异常气味,需警惕李斯特菌污染。
三、常见检测误区要避开
1、 保质期不是“护身符”:食品保质期与储存条件密切相关,干燥冷冻环境下部分过期食品可能仍可食用,而高温潮湿环境中,未过期食品也可能提前变质。
2、感官判断有局限:无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等无味剧毒物质,这类情况需结合专业检测手段。
3、变色不一定是变质:部分天然色素变化(如苹果切开后氧化褐变)是正常现象,不意味着腐败,需结合气味、质地等其他指标判断。
误食变质食品对健康危害极大,一旦发现食物有任何变质迹象,即使部分看起来完好,也不建议保留(霉菌可能已扩散到肉眼不可见的地方)。大家需提高警惕,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好防护!
发布于:吉林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